北控水务集团携手高校 共探AI赋能智慧水务新未来
为推动水务行业的技术革新,将人工智能(AI)深度融入水厂运营,集团近期开启了与国内高校科研团队的系列交流。集团轮值执行总裁王助贫、副总裁刘伟岩、贾丕星等一行,先后拜访北京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专家团队,就水厂智能化控制的前沿技术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展开战略性探讨,为集团的智慧化转型注入新的科技动力。
走进北京工业大学:聚焦智慧运行,共绘清晰未来

10月17日,集团代表团首先到访北京工业大学,与智慧环保北京实验室主任乔俊飞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乔俊飞教授团队详尽展示了其在智慧水务领域的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污水再生水厂的智慧运行控制、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水环境监控系统,以及城市供水设施的智慧化升级改造方案等。其构建的“智能感知-智能优化-智能控制-智能装备”四位一体的全流程智能调控技术体系,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交流中,贾丕星指出了当前行业在实现智慧化战略中面临的“精准感知、模型开发、全局最优协同控制”三大挑战,并表示北控水务正积极搭建开放的数据资源平台与模型实验室,期望依托顶尖科研实力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刘伟岩强调,未来行业的关键突破将依赖于云端先进算法驱动的“极致优化”,目标是构建一套脱离传统现场经验的全新智慧控制体系,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决定性优势,引领行业变革。

王助贫对北京工业大学的科研实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智能化是推动水务行业绿色发展与效率革命的核心引擎。此次交流为集团描绘了水厂智慧运营的清晰未来,北控水务将以此为契机,加速前沿技术的落地与应用,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最终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水务管理。
跨界对话哈工大李惠院士团队:土木工程AI的应用启发

随后,集团代表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李惠院士团队进行了一场富有成效的跨界技术交流。李惠院士团队在将AI技术深度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运维方面拥有深厚积累,这次交流虽然跨越了不同专业领域,但收获颇丰,为解决水务行业的复杂挑战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路。
研讨会上,双方围绕如何借鉴土木工程领域的AI应用经验,破解水处理工艺“黑箱”以及水务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难题,展开了热烈探讨。李惠院士团队在桥梁、大坝等大型基础设施上的感知技术、数据驱动建模和智能诊断方法,与水厂、管网等水务资产的智慧化管理需求高度契合,尤其在以下方面激发了深刻思考:
“大土木”视角下的资产健康管理:将水厂构筑物和庞大的管网系统视为一个“大土木”工程体系,借鉴其结构健康监测的AI算法,有望实现对水务设施老化状态的精准评估与预测性维护。
跨领域的数据与模型融合:探讨了将土木工程中的物理模型与水务工艺的生化模型相结合,通过AI进行多模态数据融合,构建更鲁棒、更精准的复合型智能模型。
产学研协同创新:面对兼具领域知识与AI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稀缺的现状,双方重点探讨了联合培养博士、共建研发平台等创新合作模式,旨在打通从前沿科研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人才与成果的双向赋能。
擘画合作蓝图: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新生态
这两次成功的交流不仅是思想的碰撞,更为未来具体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集团与两所高校团队在未来的合作方向上进行了深度探讨,并初步规划了“人才共育、平台共建、课题共研”的协同创新对接路径:
人才共育——打造复合型精英梯队:针对行业急需的“懂水务工艺、通AI算法”的复合型人才,与高校共同探索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的新模式。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建立实习基地、企业导师与校园导师共同指导等方式,为集团的智慧化转型储备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青年人才队伍。
平台共建——创立联合创新实验室:为了将前沿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生产力,集团提议与高校共建“智慧水务联合实验室”。集团将开放旗下水厂作为真实数据和应用场景的试验田,为高校的算法模型提供验证和迭代的平台;高校则以其顶尖的科研能力,为集团面临的技术瓶颈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共同攻克行业“卡脖子”难题。
课题共研——聚焦核心业务难题:集团将梳理出在污水处理优化、管网漏损分析、资产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具体业务痛点,以“揭榜挂帅”的形式设立开放性研究课题,邀请高校团队参与联合攻关,产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展望未来:科技引领,智慧驱动
这两次与顶尖学府的深度交流,通过与北京工业大学等领域内专家的“纵向深化”合作,以及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跨领域团队的“横向拓展”交流,集团不仅解决当前运营中的痛点,更着眼于布局未来,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
未来,集团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与更多科研机构携手,共同推动AI技术在水务领域的深度应用,打造新一代的智慧水务控制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水务行业的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供稿:AI创新部 卢欣戈
转载自北控水务集团网